中央“住有所居”為行業再定調,房地產發展不會失速
8月31日,國新辦舉辦的一場以“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”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。
熱詞“住有所居”
住有所居,是中國歷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。而最終使“住有所居”及相關內容得以完整明確表述的,是黨的十九大報告,其中明確宣示:在幼有所育、學有所教、勞有所得、病有所醫、老有所養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。
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
毫不謙虛地說,當前我國住房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。王蒙徽指出,國內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。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,2019年,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9.8平方米,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8.9平方米。國家統計局數據則顯示,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呈逐年上漲態勢,到2019年已接近40平方米,較2018年增加0.8平方米,較1978年增加33.1平方米,普通居民居住條件得到顯著改善。另外,此次發布會明確了“公租房+保障性租賃住房+共有產權住房”共同構建的住房保障體系,即“要讓全體人民都住有所居”并非是要福利分房,而是要加強在供給側各種住房制度的創新。
本次會議中厘清了三類主要人群的住房供給路徑:公租房,是要保證解決城鎮戶籍的收入雙困家庭;保障性租賃住房,則解決人口凈流入城市的新市民和青年人;共有產權住房,面對的是有一定經濟實力又買不起房的“夾心層”購房者。同時,一系列財稅、金融、土地的支持性政策,也使整個住房保障體系架構更加完備。
許小樂也指出,結構清晰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將加快推進“大城市青年買不起房、租不起房”狀況的持續改善。
8月30日,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發布了131宗擬于2021年供應的租賃住房用地項目信息,其中96宗、約212公頃用地項目,正是對接新市民、青年人、科技人才、產業工人,以及城市公共服務保障人員等住房困難群體。租賃住房用地占比達到70%的比例,由此可見政府的決心。此外,上海、杭州等多個城市也在“十四五”住房規劃中明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應。
存量市場有巨大發展空間
在此次會議上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強調:“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,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”。許小樂指出,當前要集中解決住房供需矛盾,存量房市場將發揮更大的作用。從房地產市場過往發展規律看,二手房市場的發育、成長和壯大也是行業走向成熟的標志。事實上,我們老百姓對住房的需求,已經從“要有房”發展到“要有好房”的改善型需求上來。因此,未來圍繞居住消費和服務的內容將在整個產業鏈上占有重要比重。
“居住行業要給老百姓提供給產品和服務,不僅要實現邊界擴展,將原先離散的業務打通,而且要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,構建一個全新的行業生態系統。”在許小樂看來,未來房地產行業的新生態,不僅僅是一二手聯動和租購并舉,以后整個鏈條上的新房、二手房、租賃、設計、裝修、物業、家居,以及更多的售前售后服務將被形成一個共生的有機體。
比如現代物業管理,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保潔、維修、安保等服務,他們的能力邊界可以再擴張至食堂、健身、托兒、洗衣等社區配套,以及家政、房屋托管、租售,甚至互聯網背景下的房屋共享、社區金融等等,簡直可以說是無遠弗屆。這意味著,未來將有一批圍繞房屋交易、租賃以及房屋管理的職業化經紀人、房屋管家涌現,從而真正提升全民的居住品質。
對房地產發展“不必過度擔心”
自2018年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以來,我國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。今年上半年,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密集出臺,使市場顯現出短期波動,引發了部分人群對行業產生擔憂。而在本次會議上,針對樓市調控,并未有重磅政策加碼,仍然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為主要目標。
在許小樂看來,中國房地產行業將會進入一個發展新階段,并不會失速下滑,對房地產未來發展不必太過擔心。
許小樂提出支撐行業未來發展的三大因素:
一是城鎮化進程方興未艾。2020年,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3.89%,距發達國家80%以上的城鎮化水平仍有不少距離,城市人口住房需求還是“剛需”。
二是改善型需求的持續釋放。預計未來10年,因住房改善而增加的住房需求要達到56億平方米,年均有5.6億平方米,占總體銷售比重的43%。
三是本次會議中強調“穩妥推進城市更新”,未來城市更新的持續將催生一部分住房需求。貝殼研究院測算,每年行業因舊城改造產生新的住房需求約有8000萬平方米,這部分需求占總體銷售的比重要達到6%。
責任編輯:fxl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